甲状腺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文读懂丨甲状腺癌诊疗指南 [复制链接]

1#

甲状腺癌有哪些特点?

ONE

甲状腺癌是源发于甲状腺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临床症状不明显,常为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完善检查或手术后确诊。因此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关键。

如果发现下列任一症状,应立即就医

发现颈部(前面或侧面)肿块或结节

声音嘶哑或声音改变

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

颈部淋巴结肿大

甲状腺癌分为哪些类型?

TWO

甲状腺癌主要分为三类/p>

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和Hurthle细胞癌)

髓样癌

未分化甲状腺癌90%以上甲状腺癌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多数分化型甲状腺癌进展缓慢。积极治疗效果通常很好。

如何诊断甲状腺癌?

THREE

通常自觉颈部有肿块,或在体检、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时发现甲状腺异常结节。

诊断甲状腺癌常需做下列检查p>血液检查:确定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

超声检查:确定甲状腺的大小、病灶的位置和数目,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

其他影像学检查:有时可能需要做CT、核素显像、PET或MRI等。

细针穿刺:用细针穿刺获得病灶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测,以指导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如何治疗甲状腺癌?

FOUR

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碘治疗、TSH抑制治疗、外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而言,手术切除病灶后,再通过碘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持续TSH(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有效降低复发。

手术+碘+TSH抑制治疗方案是国内外公认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理想方案

手术治疗有哪些方法?

FIVE

目前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和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是指切除病灶所在一侧甲状腺腺叶+峡部。

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是指切除全部或近全部甲状腺组织。

此外,切除甲状腺病灶的同时,还需根据患者病情决定颈部淋巴结清除范围。手术治疗注意事项p>术前准备:包括术前检查、告知主管医生用药情况,必要时需要停用某些药物。

术后护理:术后常有咽痛,多为气管插管反应,48~72小时后会有所减轻。术后第1餐应为流食。

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多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练习,避免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发生。

术后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可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大多会在术后一月至半年恢复。

术后可能发生音调低沉、饮水呛咳的情况,这其中大部分是神经受压迫、牵拉所致,一般可在3~6个月恢复,不必过分焦虑,喝水时应小心,尽量避免呛咳。

术后可能发生低钙血症(面部、唇部或手足针刺麻木感,或手足抽搐),需补充钙剂。

切口拆线时间、是否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可否洗澡等需咨询主管医生。

如何进行碘治疗?

SIX

碘-治疗的目的在于破坏已被影像学证实的残留、复发及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病灶,从而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甚至无疾病生存。碘-辅助治疗适用于中高危患者。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肿瘤侵犯至甲状腺外软组织且病灶已通过手术切除达到肉眼无残留;2.肿瘤为高细胞型、弥漫硬化型等侵袭性组织学亚型;3.术后病理提示转移性淋巴结超过5个或最大径≥3cm;4.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甲状腺球蛋白血症。

根据管床医生术后风险评估结果,选择是否进行碘治疗。碘治疗注意事项/p>

碘治疗前准备:需要低碘饮食(如忌食海产品等)、停止服用甲状腺素并进行核素扫描。

碘治疗实施:一次性口服碘进行治疗,服药期间需住院隔离3~5天。口服碘后24~72小时开始(或继续)口服甲状腺激素。

碘治疗后评估:碘治疗后2~10天进行核素扫描,检查是否有远处转移。治疗后4~6个月再次进行核素扫描,判断碘治疗效果。

部分没有完全清除甲状腺残余组织或远处转移者,可重复进行碘治疗。

为什么要进行TSH抑制治疗?

SEVEN

研究证实,TSH参与调节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生长。TSH值越高,复发率越高。所以,需应用外源性甲状腺素进行TSH抑制治疗(口服甲状腺素),以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降低复发的目的。

如何进行TSH抑制治疗?

EIGHT

根据甲状腺癌术后复发风险分为高中危和低危两种情况,制定相应的TSH抑制治疗方案。

TSH控制目标值:高中危者TSH应控制在0.1mU/L以下。低危者TSH应控制在0.1~2.0mU/L。

用药选择SH抑制治疗首选左旋甲状腺素(优甲乐)。

服药剂量:根据TSH控制目标值,来确定和调整服药剂量,具体情况需遵医嘱。

持续时间/p>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坚持TSH抑制治疗至少5~10年,甚至终身。

甲状腺癌患者需要随访吗?

NINE

需要。

所有甲状腺癌患者都必须终身随访,医院复查。复查内容包括:

颈部超声:及时发现颈部复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灶。

血液检查:监控TSH抑制治疗的达标情况和甲状腺功能。

核素扫描:

可选择性进行,有助于及时发现病灶。

其他检查:必要时还可进行PET、CT或MRI等检查,或其它伴发疾病的动态观察。

作者:刘佳铭

排版:刘佳铭审阅:杨淑红

门诊位置:

1.专家门诊就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