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ly图|网络
很早以前,就想聊个关于癌症的话题,虽然这也是我连想都不愿想起的两个字,所以几次对着电脑,都是没写两句就作罢了。
赶上又一波疫情此起彼伏,周末闲在家里无事做,终于静下心来,写出了这一篇。可能有点长,但绝对有干货。
自年初以来,好几个亲友的家中长辈陆续患了癌症,并且都是刚一发现,就已经到了被医生判为“病入膏肓”的程度。
有的经过几期化疗,相关血检指标下降到了非常低的危险值。有的因为体质受损严重,甚至连进一步确诊癌肿范围的必检项目都做不了,只能先保守调养一段时间。
最近遇上这个不幸的,是我初中很要好的同学。家有姐妹三人,患病者是她们的父亲。现在全家人一医院,已将近一个月了。
她刚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言语中充满悲痛和无助。多大的人了,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哭起来。她说感觉像天塌了一样,问我该怎么办,哪个检查该做,哪个检查不该做,风险如何,机会如何。
后来确诊了,说要开始化疗,又很担心可能引发的风险或伤害。迟疑着,是否应该再来北京问问医生。
对于他们的压力,我其实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也曾深刻地经历过至亲患病的全过程。
可是对于那些疑虑,担忧,无助,我却又给予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助益。
只能尽可能说些听起来好像很苍白的正能量的话,说些听起来好像很冷酷的客观陈述。
虽然有些话,可能也不完全是空洞的安慰。虽然什么都不说,可能好过一语道破。
然而终究是,谁也不能代替谁做任何决定,甚至都不能给出关于任何决定的引导或暗示。
因为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存在着不尽相同却又根深蒂固的自我认定。
虽然去告诉一个已经身患癌症的人(或者他的家属)要如何科学冷静地看待这个病,听起来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不管怎样,病急乱投医都是不可取的,过度的焦虑和恐惧更是有害无益。
都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那么如果想和疾病做斗争,至少也需要基本了解和理解一下这个病。
癌症,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细胞丧失了正常调控,出现无节制的生长和异常分化,并发生局部组织浸润和远处转移。
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其实远没有心血管类疾病那样来势凶猛,甚至可以瞬间夺走生命。只不过人类普遍的心理认知和主观感受是:如果患上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哪怕是心梗脑梗动脉硬化,可能都不以为意,即便拖着一身的并发症,也照样可以每天大鱼大肉,烟酒不离手,过得逍遥自在。
可一旦面临的是癌症,无论哪种癌症,都可能会终日茶饭不思,内心生出“命不久矣”的恐惧和绝望。
如果从危害性上来说,癌症即便对生命体的毁坏性再大,也并没有达到直接致命的地步。学界做过统计分析,癌症患者中,由于病情本身确实严重到无可救药而死亡的比例几乎为零。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也不在于这个病本身的致命程度,而是另有原因。
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心理作用和精神状态。现实中有许多病人,在没查出或者还不知晓自己得了癌症之前,生活状态其实还挺好的。但从得知患上癌症的那一刻开始,身体却反倒一天不如一天了。
临床数据显示,至少有20%~30%的癌症患者是死于严重的心理休克,死于恐惧、悲观、绝望这些极度恶劣的情绪之下。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之所以治疗效果不好,也主要是因为精神状态太差,不利于癌症的治疗和康复。
说白了,有相当多的患者都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被这个病吓死的。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各种伤害性治疗的副作用。
比如化疗。针对癌症的化疗,在杀灭一定癌细胞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说是一种两败俱伤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年老体弱的病人来说,这种化学性的*害会更大,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后果。
再比如手术。人们普遍觉得手术是切除癌肿的最好方式。然而现实中,许多癌症患者在术后复发得更快。虽然也有患者在肿瘤切除后没再复发,但目前为止其实也没法全然证明那就是手术切除的功效。
过去十年里,我身边出现过不止一个癌症患者,有的经过化疗后身体每况愈下,有的经过手术后又再复发,历尽治病创痛也没能留住生命;有的什么治疗都没做过,却在得知患癌后没多久就抑郁而终了。
过去十年里,我身边也存在着不止一个癌症患者,被许多医生诊断说最长只剩下数月生命,但好几年过去了仍然活得平平安安。他们后来也去复查过,有的人癌肿还在,但并没有进一步扩散或影响到日常生活;有的人甚至影像报告已经显示不出癌变范围,本来是“必死的绝症”,却让医生感到“莫名其妙”地消失不见了。
很多人都把一些癌症好转或者康复的病例,称之为奇迹。然而我觉得,任何奇迹都并非无章可循的随机安排,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根源。
就比如,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薄世宁医生讲述了一个危重病人起死回生的真实故事,在抖音上获赞一百多万,播放量达到一千多万,也感动了无数人。
薄医生曾收治的这个病人,当时几乎全身受伤并发大出血,随之迅速进入到凝血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状态。尽管拼命地给他输血,输凝血物质,用升压药物,但病人的身体还是迅速恶化到了医生完全绝望并做好了心理准备的地步。
然而最后发生的一幕,却震惊了所有人:当病人的血压降低到六七十的时候,他身上所有的出血,突然在一瞬间全部止住了。
连医生自己都说,他也是直到后来才想明白——这是激发了身体的保护机制,是生命自组织能力的作用使然。
也就是说,大出血时人的血压会迅速下降,这其实也是身体为了减缓出血速度而启动的保护程序,以确保大脑和心脏的供血量。而当血压降低到一定界限值时,凝血功能逐渐跟了上来,大出血自然就能全部止住,病人也成功战胜了死神。
在这场抢救中,医生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真正让生命起死回生的,终究还是病人自己的身体。
那个视频让我最印象深刻并且深信不疑的,是医生最后说的一段话:
“我们经常被教育,在危难的时候要努力,要去克服困难,但其实你并不知道,你的身体,你身体里的细胞,比你还要努力。”
人类的身体,每天都会死亡三千多亿个细胞,但每天也都在新生三千多亿个细胞。这正是生命自组织能力不停运行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患了疾病,是自组织能力的运行出现了一些失序。但不管失序到什么程度,只要生命一息尚存,自组织能力就会拼尽全力地推动身体恢复到有序化的状态。
回到癌症上来,我愈发认同的是,现代医学的治疗之所以会导致患者死亡,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损害了患者的生命自组织能力。
而有些癌肿,虽然被医学数据划归到必死无疑的区间,后来却“奇迹般地”减轻甚至消失了,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强大的生命自组织能力推动人体由无序逆转恢复到了有序状态。
如是,任何关于癌症的治疗方法,都需要经过极其慎重的风险评估。因为癌症的本质在于身体细胞中的癌基因变异,而惯常治疗方法只能切掉或消灭已经显现的病变部位,却并不能彻底消除癌基因变异的根源。
很多病人的癌肿,在手术或者放化疗后仍然会再度复发甚至扩散转移,这也并不是因为手术没切干净或者用药剂量不够,只是由于病体在承受了这些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后,大大降低了生命自组织的抗病能力,这也就等于给了癌细胞更快的生长机会。
而很多人可能更不知道的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会出现5次得癌症的机会,每一天都会有1至5个细胞发生癌变,只不过这些癌变细胞都被我们自己体内的其他细胞灭杀了。
生命自组织能力,就是我们自己身体的宇宙,时刻都在拯救和维护着我们的生命。
癌症,的确是一种令人闻而生畏的疾病,因为它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器官,任何组织。这世上,恐怕没有哪个人能够真正以平常心去面对它。
然而这世上,又有哪个人能足够幸运到终其一生都与疾病绝缘呢。
现实正如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所言:“每个人生来都拥有双重国籍,一个属于健康国度,另一个则在疾病之国。虽然我们都宁愿只使用健康国度的护照本,但迟早,至少有一段时间,我们都不得不身体力行另一个国度的公民身份。”
根据健康医学报告统计,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癌细胞平均会出现6~10次。临床上也针对由于其他原因死亡的八十岁以上老人进行过解剖分析,结果发现约四分之一的老人体内都有肿瘤,但是这些肿瘤在死者生前并未对其产生危害。
所以,现在医学界更倾向于将癌症看作一种并不致死的疾病,哪怕被诊断为癌症,也仍然有许多患者能够与癌细胞长期和平共存。
印度传统医学大师安德烈·莫瑞兹,更是在《癌症不是病》一书中提出了颠覆传统医学的惊世观点:癌症不是病,它是身体的一种求生和疗愈机制。
这里暂不去追究癌症到底是不是病,至少作者核心论证的癌症物理成因、身体行动智慧等内容,进而希望世人能够藉此重新认识癌症和自己身体的人文主义关怀,都是值得致敬和反思的。
正是这本书,在我陷入人生最黑暗的那段时期,带给了我无穷的希望和能量,也带给了我走出困境的认知和信念。
虽然后来又深入学习了关于疾病和健康管理的更多知识,进而也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立论。
在我的理解里,癌症怎么会不是病呢,它明明就是一种病啊,而且是一种病程很长,截至目前不能治愈,也难以自愈的疾病。
只不过它既不是急症,也不会瞬时致命。癌症,确切来说是一种慢性病。
当今社会,无论在医学研究领域还是大量临床指南中,“癌症是一种慢性病”的结论和证据支持也越来越多。
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癌症是一种慢性病”对于许多患者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安慰和鼓舞作用。但这种论证绝非不负责任的欺骗,而是完全符合科学和实际的。
所以,与其悲观盲目地将癌症与绝症划等号,不如客观科学地认清它的本质。
癌症,其实就是一种慢性病。抗癌的过程,并不是,也不应该是与癌细胞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的过程,而是运用生命自组织能力来实现对全身细胞的重组和管理过程。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两大类。
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这都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身体活动,以及不良的心理和精神因素,某些有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等等,都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另外还有一类中间危险因素,主要是指一些已经开始表现出异常的生理指标,比如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这些因素既是上游危险因素的结果,也是下游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虽然分类很多,但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呈现出多向协同作用,主要表现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的交叉关系,多个危险因素并存会成倍增加人体的发病风险。
而癌症作为一种慢性病,病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大体上是两种因素使然:少数癌症的发生,是由于遗传及先天性因素;而大多数癌症,主要与后天的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以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
比如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吸烟,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都与癌症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
只不过,可能很多人对此这些都缺乏应有的重视,哪怕自己三个因素全具备,也不以为然,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全然无视这些危险因素对健康的直接或潜在危害:
——已知的是,吸烟是哮喘恶化和发作的常见诱因,并且至少与40种疾病和20种癌症具有关联性;长期吸烟会增加肺癌、口腔癌、食管癌、喉癌、胃癌等10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比如吸烟者患肺癌的终身风险大约是不吸烟人群的18倍。
——已知的是,有9%的癌症与不健康饮食相关,比如不吃蔬菜水果,纤维素摄入不足,吃太多红肉和腌制食品,长期高糖高盐高油膳食等。
——已知的是,有5%的癌症与肥胖有关,有4%的癌症与过量饮酒有关;而C型行为模式下的情绪压抑、处处忍让、回避冲突、易生闷气等等这些性格表现,都属于肿瘤易发性行为,与一些种类的癌症发生密切相关。……
上面只是一些简单的列举,不要问我是从何得知的,随便翻开一本疾病与健康类书籍,都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更多。
有人可能觉得:你讲的这些我都知道。如今就连大众传媒都在刷屏推荐均衡饮食,加强锻炼,戒烟限酒,但现实情况又是怎样呢?每天,都有生活方式很健康的人被诊断为癌症,有的甚至年纪很轻。
所以你看,能不能患上癌症与这些危险因素之间其实也没多大关系嘛,倒不如说是运气太差。
不可否认,癌症的发生确实存在一定的运气因素,只是占比多少值得商榷。因为对于个体而言,癌症与其他任何疾病一样,都存在很大的机会性,说简单点,是个概率问题。
虽然说恶性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死亡率以及提高五年生存率的重要策略,但问题是在全球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下,只有一部分癌症具备了有效筛查路径,而诸如肝癌、食管癌、鼻咽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等,目前还并不存在公认的筛查方案。既然如此,又怎么去早发现呢。
我们能主动掌控的,也许只能是未病先防,从病因上防微杜渐。
就如同现实生活本就充满了各种意外,每一天每一刻都会有许多小概率事件发生。但是,谁也不会因为那些理论上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而停住不动了。该出门的时候,还是会出门。该乘坐交通工具,还是会乘坐。该怎么生活,还是会怎么生活。
面对疾病也是一样,即使认为所有努力都做了也仍然可能会有发生癌症的小概率存在,但我们还是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均衡饮食,要规律运动。为什么呢。
因为出行风险是可以规避的,疾病风险也是可以预防的。每天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降低或者消除了许多小概率风险。而且我觉得,只要尽力去做了,运气就不会太差。
尤其在癌症上,英美等国的官方机构根据大量循证数据已经分别估计出,有42%以及20%的癌症都是可以预防的。
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部的病理学与肿瘤学教授樋野兴夫,曾在《你不是病人:来自癌症哲学门诊的处方笺》中提出:
“大部分患者希望消除所有不安与烦恼,但即使健康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那么与其试图消除所有不安与烦恼,不如试着把程度从10降到7,转换心态,让精神得到放松。对于现在还不能消除的焦虑不安,可以暂时放到一边,转而增加一些乐趣,以降低癌症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人们通常以‘与癌症斗争’来表现治疗的过程,但就像太过刚强的东西往往也都容易折断,在与癌症相处的过程中,更加需要的是柔韧。”
以柔克刚,和平共存,我想,这大概就是樋野兴夫开给世上所有癌症患者的万能处方吧。
对于癌症,再多的消极否定悲观绝望都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会促进病情恶化,只有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应对才是康复良方。因为在癌症这件事上,也许真的可以用“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这个成语来总结,而且“人”的因素很可能远远大于“天”。
比如长期吸烟的人,不仅会增加10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而且如果在患病治疗过程中继续吸烟,那么治疗效果就会更差,复发的概率也会更高。
而吸烟者在戒烟满5年后,患癌症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患心脏病的危险性也会显著下降;戒烟满10年后,患肺癌的几率可下降至接近从不吸烟的人群,癌前细胞被替代,其他与吸烟有关的癌症几率也会随之减少。
无论任何人,只要长期坚持了健康生活方式,尽量远离了致病危险因素,即便最后没有预防住某些疾病的发生,但至少也可以降低病情发展速度,整体治疗效果相对会更好,不良反应会更小,病后康复得会更快,生活质量也会更高。
围绕着已有的医学数据和临床例证写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有没有把癌症到底是什么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解释清楚。
千言万语最后想表达的,终究还是这个意思: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会给人生带来苦难,但也会同时带来反省生活方式,重构身体机制,乃至思考人生意义的契机。
所以每个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都要好好爱惜身体,好好重视健康,好好敬畏生命。
哪怕遗传因素可能占据上风,哪怕有时候命运偏爱捉弄人,但生活本就如此,充满意外,也充满惊喜,充满曲折,也充满转机。
面对未知的明天,有人选择把一切交给运气,听天由命地躲闪逃避;有人选择把主动权握在手里,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面对可能的意外,有人瞻前顾后忧心忡忡,为最终的结果殚精竭虑;有人但行好事不问前程,在日积月累中改天换地。
而这星球像一颗胚胎,将人类温柔地覆盖。回忆的缝隙布满尘埃,流年的路上治愈伤害。所以,总有人在缅怀,也总有人在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