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媒批“佛媛”搔首弄姿、物欲横流,将“佛媛”一词推上热搜。
佛媛,全称为佛系名媛。指常在经书和茶杯边上摆拍的人,把寺庙和素餐馆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她们假装礼佛抄心经,实为做生意,盈利模式主要是接广告,还有售卖服装和礼佛物品,利用私域流量卖货“结缘”。
而后,又有媒体发文称,继“佛媛”之后,网上还出现了一批“病媛”——总是在社交平台上,声称自己患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乳腺癌、抑郁症。
“病媛”们会先发一些配着自己带妆的精致住院图片的文字,介绍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再过几天又称“已经痊愈”,开始分享自己的术后恢复心得。在此过程中,病媛会向网友们介绍疤痕修复贴、保健品等产品,并称自己亲自使用过,效果很好。
然而,9月29日,相关当事人通过网络平台发声否认“病媛”一说。“没有化妆!我就是天生气色比较好。”
她在文中澄清:照片是自己手术当天老公拍的,本意是告诉亲朋好友们手术很顺利不用担心,努力笑的开朗,痛不痛自己知道,引流管手术刀疤图片都是很明显的。“没有化妆!我就是天生气色比较好,我两次生完孩子当天脸都是红扑扑的没办法。”
她还称自己不是主播,从来没有过直播账号,从没带过货!发的相关视频是与病友分享经验,图中的祛疤贴是自己一直在用的。
该名当事人还发布了其他相关当事人否认“病媛”的留言信息。
9月30日,九派新闻就此现象咨询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甘满堂。
甘满堂认为,“佛媛”与“病媛”不该一概而论。他认为,医院是两种不同的场合,佛教寺院是庄重神圣的场合,而医院是世俗场合。在佛教寺院是有一定的着装规则,如果着装不整洁、不庄重,是对寺院清规的冒犯。而如果在病床上化妆,甚至扮可怜以博取同情,或者赚取流量,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没有违背道德,“你不能随便给它加一个名词,那这个名词来炒作。”
甘满堂认为,病媛可能是媒体强加给一些人的污名。“‘病媛’这个概念应该是我们媒体界生造出的一个概念,或者说这个是个炒作性的概念。就是说我们如果过分的去报道这种东西,实际也是参与一种炒作。”
他同时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社会出现比较急功近利的心态。也跟所谓自媒体的发达有关系,大家可以通过自媒体博取眼球,所以有了一些‘创新’。但这些创新如果不符合既定道德或者法律规定的话,反而会引起负面评价。所以这种创新也要维护社会的道德,或者说良知善俗。”
武汉晨报记者覃钰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