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群英荟萃,直击甲状腺癌诊治热点 [复制链接]

1#
专治白癜风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引言

在刚刚结束的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甲状腺疾病防与治热点鹏城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甲状腺癌的诊疗热点,为广大甲状腺疾病领域的同仁们奉献了一场学术饕餮盛宴。小编撷取部分精彩报告,以飨读者~

田文教授

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田文教授进行了题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的精彩报告。

甲状腺癌在国内外均属于高发疾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谱中甲状腺癌已位居第4位。近十年来我国甲状腺癌的生存率虽有大幅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90%以上的甲状腺癌为DTC,DTC总体预后较好,但复发率较高(图1)。

图1:DTC的复发率

因此,甲状腺癌的规范化诊疗至关重要。而外科治疗可谓是甲状腺癌治疗的基石。田教授提到,外科手术治疗应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①手术的范围要精准、安全;

②手术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遵循手术原则、做到规范化;

③在手术治疗彻底性的同时要保护好功能。

我国甲状腺癌手术从“群雄割据”到“趋于规范”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手术切除以及淋巴结清扫范围逐渐规范化。但是国内外对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仍存争议,焦点集中在如何权衡中短期临床结局改善和术后并发症风险。

在报告中,田教授简要介绍了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甲状旁腺保护技术、腔镜和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开展和规范化应用推动了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精细化、微创化。值得注意的是,消融术有其相应的适应证,但目前国内外指南对初治、可手术DTC均不推荐消融治疗。田教授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是甲状腺癌治疗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复杂疑难的甲状腺癌,制定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和手术策略以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国内今年发布的《甲状腺髓样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版)》也进一步规范了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治。此外,DTC患者术后随访也需做到规范化,而建立系统化、智能化随访管理平台更有助于甲状腺癌术后规范化管理。

最后,田教授对DTC外科治疗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既往开展的多个学术会议和培训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甲状腺癌的规范化诊治,期待未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进一步降低我国甲状腺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韬教授

甲状腺癌分子诊断对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

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的*韬教授以线上形式带来“甲状腺癌分子诊断对手术治疗指导意义”的主题报告。

*教授首先阐述了甲状腺癌临床诊断的不足之处。甲状腺癌临床诊断考虑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家族史、射线暴露史、性别、年龄、肥胖等。此外,体检的触诊包括结节质地、形状、分界等也是重要线索。但是,大约有一半的甲状腺结节不具备典型的危险因素或临床特征,需要辅助检查。目前,超声是甲状腺最主要的影像学检查,但各种诊断分级系统的准确性均差异巨大。细针穿刺活检(FNA)是甲状腺最主要的术前病理检查,但诊断分级系统的不确定性也较大。因此,分子诊断成为了临床、超声、FNA等检查不足的备选或补充手段。

接着,*教授对甲状腺癌的分子特征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进行了简要介绍。新一代测序的研究发现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低分化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中主要体细胞遗传缺陷的类型和频率各有特点又互相关联。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低分化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往往是DTC去分化演进的结果,对其分子机制也有了较多的了解和相关证据。此外,目前尚无有效且可靠的手段在术前准确评估DTC去分化风险。

相对于DTC,低分化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效果极差。尤其是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其五年生存率很低,堪比胰腺癌;中位生存期仅有3-6个月。因此,对DTC实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减少和防止甲状腺癌去分化的措施。最后*教授强调,在不具备有效而准确的评估甲状腺癌去分化风险手段当下,延缓甲状腺癌诊断或治疗的尝试应该谨慎试行。

陆汉魁教授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CT诊断与TNM分期

来医院核医学科的陆汉魁教授带来“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CT诊断与TNM分期”的精彩演讲。

首先,陆教授对甲状腺癌患者CT检查面临的一些临床现实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目前,绝大多数甲状腺癌术前影像学评估主要依靠超声,颈部增强CT扫描非常规手段。颈部增强CT图像清晰,对明显的异常淋巴结转移以及特殊部位的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非常显著(图2);

图2:特殊部位颈部增强CT

颈部增强CT图像客观,因而在颈部细小淋巴结转移方面诊断价值有限。此外,颈部增强CT与颈部核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相近,但是两种图像特征的偏差,尚缺乏病理分析及验证方面的关联度研究。在患者的术后评估方面,增强CT检查很少及时应用,主要依靠超声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检查。选择放射性碘治疗DTC也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术后检查和临床判断等,增强CT结果并不是参考因素。

陆教授提到,增强CT与TNM及RAI治疗的关系在国内外的甲状腺癌诊疗指南都没有明确推荐或讨论。并且TNM分期很大程度上依赖病理诊断的仔细程度,医院达不到精细病理诊断要求。此外,在术前检查、手术方式、病理分析判断标准、术后检查时间和方法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建立DTC的分期、风险分层及动态风险评估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陆教授认为现有的TNM分期和复发分层风险分级并没有客观地反映临床实践,没有考虑手术治疗及其他干预的作用。

最后,陆教授总结道:术前甲状腺癌增强CT扫描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方法,可能提高部分患者TNM临床分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行增强CT扫描,如局部晚期、特殊部位转移等;但是精细化是提高CT诊断价值的基础。目前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比较研究来进一步探索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CT诊断与TNM分期的关系。特别强调的是,动态风险评估可及时掌握疾病变化,应是甲状腺癌尤其DTC患者更为可行的临床评估路径。

本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往期·推荐

名家聚首,共话甲状腺癌术后规范化管理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