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年前单位体检,我被查出甲状腺恶性肿瘤,需要手术治疗。老人身体都不太好,尤其我爸还有心脏病。和爱人商量了好久,决定瞒着四位老人。
回家过年,我才把做手术的事告诉父母,还不断强调甲状腺癌被称为“懒癌”,很少出现复发和转移,除了每天吃药和定期复查,生活和工作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妈妈盯着我颈部的手术疤痕看了很久,眼里噙着泪水,拉着我问这问那。是怎么发现的,医生当时怎么说的,是否还有其他后续治疗,预后情况如何。
看着父母难过的样子,我拉起妈妈的手:“我就怕你们着急,所以才没跟你们说。我现在好好的,没什么事!”
戒烟好几年的爸爸点燃一支香烟,说到:“你不说,我们才着急。那段时间你视频不接,电话不回,只是发信息报平安。你妈总跟我念叨,闺女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其实,当我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害怕极了,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就会得癌症?如果就这么没了,父母怎么办,女儿怎么办?”
我一遍遍拿起手机,想告诉父母自己的不幸,可始终没有勇气。
有一次拨通了电话,我强装镇定跟妈妈聊着家常,眼前便签上却写着“千万忍住,别告诉妈妈”。
我想得到父母的安慰,却害怕他们知道真相后担心受怕,更害怕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看望我。
我想说,却不能。爸爸心脏里装着四颗支架,妈妈是癌症康复期患者,他们经不起长途跋涉,更经不起打击。如果他们出点意外,不是雪上加霜吗?
更何况我心里也乱作一团,没心情、没精力去一遍遍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疑惑。
所以,我深思熟虑后,才选择不告诉他们。
2
中国人,都喜欢报喜不报忧。
电视剧《一起深呼吸》里,援外医生周悦刚遭遇完绑架,死里逃生,却在电话里回应父母:“好,特别好,同事们在给我过生日。放心吧,特别好。”
网友纷纷表示,周悦一边强装很好,一边偷偷抹眼泪的样子,仿佛看到了自己。
“我很好。”
“身体好。工作也好。”
“什么都好。”
吃着泡面,却说正在享用大餐。
工作焦头烂额,却告诉父母自己很受领导器重。
蜗居在地下室,偏说单位给自己分了朝阳的一居室。
回想小时候,我们总是把考的好的试卷放在最上面,考差的时候恨不得把试卷藏起来。
好成绩才对得起父母的养育,哭哭啼啼就是给父母添堵,是很多子女从小到大的信条。
成绩好、懂事、独立,才能让父母脸上有光。久而久之,我们屏蔽了内心的求救信号,关闭了诉说的通道,习惯了报喜不报忧。
电话这端的隐瞒,是不想让至亲担心、失望,更是害怕对方听到坏消息后的焦虑和责骂。
有网友表示,父母听到坏消息后产生的负面情绪和那些不痛不痒的大道理,比那件事本身更让人难过、焦虑和愤怒。
报喜不报忧,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方式,也是切断负能量的手段。
3
网上出现一个词“新型不孝”。
父母节衣缩食大半辈子,辛苦培养的大学生终于步入社会,就等着孩子衣锦还乡。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个月的工资除了交房租和维持基本开销,所剩无几。
父母抱怨子女只顾享乐,不孝敬父母。子女心理憋屈,别的爸妈帮衬孩子买车买房,我却整天被父母追问攒下多少钱。
究其根本,信息不对等产生了矛盾。
当父母无法从子女口中了解近况时,他们会去打听、去猜、去想象。
“孩子在朋友圈转发了几篇文章,他是不是遇上什么不顺心的事了?”
“电话不接,信息不回,孩子是不是出啥意外了?”
当父母从其他渠道了解子女情况时,消息在层层传播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生扭曲,有时被无限夸大,有时则面目全非。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传播扭曲效应”。
有时,吓到父母的可能是那些被夸大、扭曲的坏消息。
父母打电话,孩子总说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