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顾泳
4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上海市卫健委昨天通报:肿瘤是影响上海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
根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年上海市新发癌症病例7.4万,每10万人有人发病,较往年有所上升。发病前三位的癌症,依次是肺癌、大肠癌和甲状腺癌;因癌症死亡3.7万人,死亡率为/10万,癌症仍是本市居民的第二大死因;癌症五年生存率为53%,十多年来呈稳步增长趋势,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目前,癌症现患病人有45万,患病率达3%。
筛查发现的患者五年生存率高
近年来,上海积极研究和推广癌症筛查适宜技术,组织开展人群筛查,大力推进癌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患者生存改善效应显著。
年起,本市启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已完成大肠癌筛查.3万人次,并追踪到确诊癌前期病变患者1.85万人、大肠癌患者人,其中早期比例达45.5%,是筛查前本市平均水平的3.5倍。通过对年筛查发现的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跟踪回访,评估结果显示其五年生存率达81%,比同年未参与筛查项目因症就诊的大肠癌患者(57%)高出24个百分点。
但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居民的参与热情有所下降,至年底仍有超过40%符合筛查条件的居民从未参加过大肠癌筛查项目,初筛结果为阳性的居民超过60%未按建议接受肠镜检查,导致部分大肠癌患者错失早期诊断和治疗机会。今年上海将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适时启动年度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重点加大宣传发动力度,着重提高筛查覆盖率和初筛阳性对象的肠镜检查比例,努力推动“50岁以上人人参加一次大肠癌筛查”,进一步提高本市大肠癌患者的诊断早期比例和生存率。
新筛查预防推荐覆盖20种肿瘤
昨天,上海市抗癌协会也联合医院发布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倡导恶性肿瘤的预防和肿瘤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理念。这也是自年以来,更新发布的第三版《推荐》。
新版《推荐》新增恶性黑色素瘤、膀胱癌、卵巢癌、骨肿瘤、软组织肉瘤、白血病6个瘤种,覆盖了20种常见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早诊早治信息,其中大肠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甲状腺癌、食管癌6种肿瘤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内容更新。
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预防与筛查专委会主任委员郑莹表示,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细胞通常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这为预防肿瘤、早期发现带来时间。大部分恶性肿瘤,如能做到早诊早治,可以获得治愈机会。医院最新数据显示,早期宫颈癌、大肠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五年生存率均可达90%以上,早期乳腺癌甚至可达97%以上。
与《推荐》相配套的、由医院研发的“常见恶性肿瘤风险评估”工具也进行了改版,新版本提供了跟踪历史评估记录的功能,还新增了乳腺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专项。通过这款评估工具,市民可以对自己患癌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估。
市民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