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慕欣:亚洲中华经济圈轮廓初显
作者:符慕欣前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国内财经报道的头条消息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望在本周公布”,二条消息则是“国务院出台意见推进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建设”。而在东邻日本,当天财经报道的焦点话题则被锁定为“2009中国经济是否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朝日电视台和NHK电视台引导国民抱以“鸠山心态”,特援引鸠山首相谈话:“中国GDP超越日本,将给日本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日本经济要积极融入到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中华经济圈内才会有更强劲的发展。”新年伊始,中日两国媒体财经报道不同的选择取向,多少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发展境遇及价值判断。倘若各位看官作点引申思考,当能领悟出别样的意味。绝大多数国人恐怕是首次听到“亚洲中华经济圈”一说。至少,直到今天,国内并无这一说法出现。在国际上,除了日本首相鸠山之外,也无其他外国*要提出过“亚洲中华经济圈”的概念。而就鸠山而言,其“亚洲中华经济圈”的表述已非首次。去年11月新加坡APEC峰会,鸠山就已对“亚洲中华经济圈”作过阐述。他甚至强调:“中国GDP超过日本理所当然,用不着大惊小怪。从人口规模看也是完全应该的。一个国家只要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合理的。我对日本的未来没有悲观,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中国经济总量超日本或迟或早都只具象征意义。人均量才是反映国家经济力的硬指标。就此,以2008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均量3260美元,日本人均量42480美元,两者相差13倍,中国要想达到今天日本的人均量,还须几代国人负重奋进,而且还须在此期间不出现大的天灾人祸作为前置条件。这还只分析了两国硬实力对比,若再计较软实力,譬如城市化、教育程度、科技创新以及医疗、就业、社保等诸多民生指标,两国差距就更为悬殊。然而,“软硬差距”只是反映国力的两个层面。就现状包括未来数十年间哪怕压缩至十数年间,中日两国虽处于同一发展“势场”,但中方显然位居势场的中心,日本则处于“势场”的东北一隅。一望所见,提出中日“势场”论,似乎很虚很抽象,其实呢,只要把思绪的天窗打开,“势场”论其实很具象:举例来说,新年首日,中国与东盟10国正式开启自由贸易(CAFTA)时代,初步形成以中国为“月亮”,东盟10国为“星星”的“众星拱月”的互融互惠发展态势。再举一例,“势场”亦指场内各国的发展气势,拿中日作对比,“势”谁强谁弱一目了然。不能不提的是,按现有合作计划,且实施过程不节外生枝,韩国与东盟、日本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将在2012年签署。届时,CAFTA将升格为“新CAFTA”,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也即“东盟加三”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新形态,再经数年或稍长时间磨合,足以与欧洲和北美两大经济圈相“抗衡”的“亚洲中华经济圈”将横空出世。上述说法若能成立,鸠山的“亚洲中华经济圈”一说,乃知己知彼之清醒。就当下,中国的当务之急是顺势而行,通过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巩固已有“势场”之中心位置,致力于改善“势场”之质量,进一步凝聚“众星拱月”之向心力,通过融合转承形成对亚洲经济强势辐射。(作者系独立财经评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