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现甲状腺微小癌后不是立即手术,部分病人通过主动监测观察,避免了过早手术及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主动监测是否适合中国人群?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1、主动监测的理论基础
日本学者通过尸体解剖发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检出率高达2.3%-5.2%,而临床医疗工作中甲状腺微小癌的发病率仅有1/,是尸检检出率的近倍,提示可能存在大量的临床无害性甲状腺微小癌被检出,而这些病人可能会和甲状腺微小癌相安无事地度过一生。
2、主动监测的临床基础
国外临床研究:Ito等的研究显示例病人随访60个月,肿瘤增大率为4.6%,淋巴结转移率为1.5%;Fukuoka等的研究显示例病人随访81.6个月,肿瘤增大率为6.0%,淋巴结转移率为1.0%;在主动监测期间没有病人发生远处转移或死于甲状腺癌。因此,在日本>50%以上的低风险PTMC病人选择主动监测。因此,部分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中可以采用主动监测的治疗方案。
国内临床研究:程若川团队研究例低危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LR-PTMC)病人,经过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的随访观察,只有3例(2.6%)病人肿瘤直径增大≥3mm,无病人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说明主动监测,同样适应于中国的低危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人群。
3、主动监测的共识与争议
共识:综合国外、国内各医疗中心的医疗数据,对于主动监测(AS)达成一致共识的条件: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无甲状腺腺体外侵犯、非病理学高危亚型、无气管或喉返神经侵犯。
争议:①入组肿瘤直径不同,总体标准是≤1.5cm;②评价肿瘤增大的标准不同,韩国以体积增大50%为标准,认为更为敏感指标,但在年日本专家共识以及版中国专家共识仍推荐用最大径增大3.0mm作为评判标准;③评判甲状腺结节时部分医疗中心以TR4或TR5作为入组标准,而大部分建议以BethesdaⅤ或BethesdaⅥ作为入组条件。
4、主动监测推行的可行性
国外情况:欧美发达国家和日、韩两国,民众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和疾病认知水平更高,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也更好,有利于实施动态监测,能够做到及时定期随访。日本>50%以上的低风险PTMC病人选择主动监测。
国内情况:我国民众受教育程度和疾病认知水平不均衡,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也存在地区差异。需要医护人员向病人和家属提供更详细的医学咨询和帮助,同时需要充分考虑病人是否有条件定期复查和随诊,以避免延误诊治或者因为焦虑而影响生活质量。
个人体会:(1)主动监测策略是必须制定一个严谨的个体化随访计划,需要严格的入组标准,仔细地评估肿瘤状态、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医疗资源可及性、病人的配合程度,一旦出现病情进展,及时中止主动监测,最终目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治疗,让病人获得最大获益的医疗服务。
(2)主动监测策略已经被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学术团体列入甲状腺微小癌诊疗指南进行推荐。大型临床研究证实:主动监测比立即手术,为甲状腺微小癌病人提供更大的医疗获益。虽然,在我国推行主动监测策略存在更多的困难,但是“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积极的迈出这一步,将来会有更大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