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医学的本质就是治病救人或延长寿命,其实并不全面,医学的本质更在于帮助人体建立新的平衡,减轻病人痛苦。
简单地把医学定义为治病往往是让人感到无力的,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无法逆转,医学本身无法解决。衰老本身也不能定义为疾病,任何科学也不能阻止人类最终走向死亡。
人体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演化为一个庞大的、相对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平衡维持了生命的正常运转。人体就像一部精密机械一样,平衡只是一种相对的状态,而失衡从长期来看则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人类的最终死亡或疾病的发生都是人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医学无法消除,医学在生命的过程中能够做的只能是减轻病人的痛苦,或是建立新的平衡,这便是医学的本质。
现在医学发展到今天,很多观点已被普遍认同,比如“三早”方案,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被认为是一种对抗疾病的好办法,防患于未然。看似很有道理,而且也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但“三早”方案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反而是引发过度医疗的罪魁。
例如,一旦发病就很难治愈的慢性病无疑是生命的头号杀手,一般都是采取从源头上控制危险因素来防止该类疾病的发生。高血压就是一种典型的危险因素,可以引发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但在临床上,大多数高血压人群在平时却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连不适的感觉也没有。而从以往的临床经验来看,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的确可以降低约四分之一强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于是,人们只要血压高于正常值就会想方设法降压,有的则长期服药降压。然而,医学研究表明,国内四十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中,他们十年内患心脑血管病的概率约为15%,降低25-30%的发生率,也只是把这个概率降为10%左右。
服药降压只会起到约5%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有个高血压患者,通过长期服药,忍受药物的副作用和金钱时间上的损失,只有对其中的5个人起作用,而其余的95人,服不服药都是一个样。
临床上的轻度高血压患者,有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服药、一组不服药,跟踪了5年,结果表明两组在死亡率、心脑血管发病率等方面并无显著差别,服药组反而因药物的副作用出现了不适症状。
对于我们更为恐惧的癌症来说,随着医疗检查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前不容易发现的某些不大容易转移的惰性癌症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比如某些甲状腺癌。这类癌症也会有恶性肿瘤的细胞恶变,甚至还会有局部的侵润发生,但转移率却很小。
但几乎无一例外,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了这方面病症后,往往还是会采取手术等治疗手段,几乎没有什么人心大到不管不顾。
韩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到本世纪一零年代的近二十年时间里,韩国的甲状腺癌的检出率提高了15倍,但死亡率却与九十年代前几乎持平。
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除却繁复冗余的检查项目外,几乎所有检出的患者都做了甲状腺切除或放射治疗。切除甲状腺意味着终身服药,各种毒副作用相伴一生。
医学检查的进步,只会检出越来越多的不致命疾病,但为了预防万一,还是得把治疗手段用全,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的浪费。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也会造成整体社会资源的无端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