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6日,医院林岩松教授和南京大医院秦叔逵教授共同牵头全国20医院开展的“阿帕替尼治疗局部进展/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研究(REALITY)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Oncology(IF=31.)上全文发表。
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甲状腺癌年新发病例数约为22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1/3以上,患者5年生存率较欧美等发达国家低14%。部分中高危DTC(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经手术、I-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后,可达到完全缓解。但一部分中高危DTC患者,特别是转移性DTC患者,即使经I-治疗后,仍有高达1/3~2/3的患者逐渐对碘治疗抵抗,发展为RAIR-DTC(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与摄碘患者相比,RAIR-DTC患者的10年生存率大大降低。我国RAIR-DTC患者远多于其他国家,且针对RAIR-DTC患者的治疗药品种类少、费用较高、可及性低,同时存在治疗后耐药等困境,因此我国RAIR-DTC治疗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为了给患者寻求可及、有效的药物和治疗策略,年以来,医院科研伦理委员会的指导下,以及临床药理中心、放射科、超声医学科、病理科、基本外科、放射治疗科、肿瘤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林岩松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了治疗RAIR-DTC相关研究。年,团队揭示了RAIR-DTC病灶整合素受体高表达、血运丰富的特点,为后续研究采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提供了分子核医学证据,此后团队参与的国际索拉非尼临床研究也见证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优异疗效,但临床试验结束后,患者再次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一次偶然的机会,胃癌有效治疗药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抑制剂阿帕替尼走进了团队的视野,该药物为中国原研抗血管生成药物,有效性和可及性较高,且药品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团队于年初发起了阿帕替尼治疗RAIR-DTC的II期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阿帕替尼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超过18个月,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达到80%和95%,研究结果荣登美国甲状腺年会,并发表于业内1区杂志,受到同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