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相关数据显示,年全球范围内癌症人数达万。其中中国新发癌症为万例,占全球的2.7%,位居全球首位。
对于癌症的病因,除了公认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外,我们可能还忽略了“做饭不当”这个因素。都说“病从口入”,其实不仅仅指入口的食物,有时盛装食物的器皿餐具,也可能是导致疾病的一个途径。
那么,有哪些错误的做饭习惯可能会对健康有害呢?今天就为大家一一揭秘。
、为什么医学越来越发达,为何癌症却越来越多?1、老龄化是重要的诱因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9.8%;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4.9%。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1/4;年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超过总人口的1/。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衰老是公认的癌症风险因素之一,年龄越大,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会越高。
端粒,是DNA的非编码重复序列,发挥如“安全帽”般的保护作用,防止基因组的损坏。端粒长度被认为是生物衰老的一个指标,随着年龄增长,端粒会越变越短,与线粒体产生交流,引发炎症反应,促进自噬过程,从而摧毁可能癌变的细胞。但同时,衰老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难以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可能癌变的细胞就会逃避自噬过程,实现癌变并永生。
2、医学发达提高早诊率
如今越来越多人注重健康体检,加上现在早期癌症的筛查方式对比以前更加先进,如过去主要依靠胸片来筛查胸部疾病,难以检查出一些小的肺部结节。而如今借助CT,即便是几毫米的肺膜玻璃结节也能及时被发现。
另外,癌症的“过度诊断”也可能导致癌症病发率升高。所谓“过度诊断”,即通过先进的影像方法和其他的检验方法来检测出癌症,但许多早期发现的癌症可能至死都不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如我国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现象,基于我国5个癌症登记处的数据分析显示,和不断攀升的发病率相反,我国的甲状腺癌死亡率仍然很低。
甲状腺癌过度诊断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发病率的增加通常伴随确诊年龄的变化——新诊断患者年龄大多在中年(5-64岁),而不是老年(65-84岁)。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过度诊断”导致的癌症发病率上升,或不能反映真实的发病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
生活方式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癌细胞是身体内的正常细胞发生变异、长大和增殖而成,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免疫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消灭癌细胞。但若是长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身体一直处于致癌环境中,就容易促进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化,一旦癌症形成时会进一步击溃免疫系统,对人体开始灾难性的攻击。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至少有60%的癌症发病是源于个人本身的生活方式,包括不合理的饮食、吸烟、饮酒以及缺乏运动等。
需要注意的是,癌症发生不是单一因素导致,防癌也不能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