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30年前,用()I-甲氧苄基胍(MIBG)的治疗已被引入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管理。它为染色质肿瘤(神经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以及类癌和其他较少的肿瘤提供有效的内部放射治疗。
碘I-MIBG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式,适用于无法手术的扩散性疾病。
碘I-MIBG是一种有效的靶向放射治疗神经母细胞瘤,在难治疾病中反应率超过30%。
I-MIBG的主要*性是骨髓抑制,这可能需要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
根据先前的清髓治疗,以及他们是否有可测量的软组织残留或只有骨和/或骨髓疾病对患者进行分类。
患者接受两到四次()I-MIBG的输注,每次输注的剂量为3-19mci/kg。随后输注的标准是中性粒细胞恢复,无干细胞支持,首次输注后疾病没有进展。晚期神经母细胞瘤的术前MIBG再治疗相当于诱导化疗,但*性较小。
28例患者共接受62次输液,24例接受2次输液,2例接受3次输液,2例患者接受4次输液。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大量的预处理,其中16例曾接受过清髓大剂量化疗。11名患者(39%)对多种治疗有总体反应,其中8名患者对两次或三次输液均有可测量的反应,3名患者在第一次输液后出现部分反应,第二次输液后病情稳定。主要的*性是骨髓抑制,78%和82%的患者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输注后需要血小板输注支持,而只有50%的患者出现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通常是短暂的。13例患者在最后一次输注MIBG后未恢复血小板;10例患者给予干细胞支持。
治疗用核医药物I-MIBG之放射扫描图。本图所示为神经母胞瘤之骨转移患者,I-MIBG分布在许多部位(如红色箭头所示)。I-MIBG释出之β射线会攻撃患者的肿瘤细胞
I-mIBG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3.0个月,整个队列的5年无病存活率和总体存活率估计为29%和38%,在I-MIBG治疗时处于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中位数为53%和67%。
结论:56%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有甲状腺功能障碍。几乎所有患者都需要至少输注一次血小板(96%)或红细胞(91%),大多数患者(79%)患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用()I-MIBG进行多种治疗可提高疗效,但血液学*性,尤其是对血小板的*性是剂量限制性的。在早期干细胞支持下,连续快速给药可获得更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TumorresponseandtoxicitywithmultipleinfusionsofhighdoseI-MIBGforrefractoryneuroblastoma
2.PhaseIIstudyontheeffectofdiseasesites,age,andpriortherapyonresponsetoiodine--metaiodobenzylguanidinetherapyinrefractoryneuroblastoma
3.Correlationoftumorandwhole-bodydosimetrywithtumorresponseandtoxicityinrefractoryneuroblastomatreatedwith()I-MIBG
4.Incorporationofhigh-dose??I-metaiodobenzylguanidinetreatmentintotandemhigh-dosechemotherapyandautologousstemcelltransplantationforhigh-riskneuroblastoma:resultsoftheSMCNB-stud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