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殷倩;审校:刘志艳
年11月6日-年11月7日,由上海交通医院主办的“甲状腺肿瘤和瘤样病变病理诊断培训班暨第三届甲状腺病理高峰论坛”于线上隆重举行。甲状腺病理高峰论坛作为甲状腺疾病病理诊断的盛会,一直广受国内病理学界
本次会议邀请到国际知名内分泌病理专家、WHO内分泌肿瘤分类编委KennichiKakudo、国内著名甲状腺病理专家医院朱雄增教授、首都医科医院刘红刚教授、医院李小秋教授、平波教授;西湖大学生命科学院郭天南教授、上海交通医院甲状腺多学科诊疗团队樊友本教授、陈立波教授、应涛教授、刘志艳教授等,授课内容贯穿甲状腺疾病诊治全程,包括甲状腺病变术前超声、细胞学诊断、手术方式、术中快速冰冻、术后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分子及蛋白质组学技术辅助应用、术后核素及靶向治疗等,内容极为丰富。本次大会线上参会最高峰时段达人,浏览次数达人次,众多病理同仁参与听课并热情加入课后提问及讨论。
第一时段内容由张惠箴教授主持。
刘红刚教授首先通过病例分享,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及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特点及日常诊断要点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易漏诊的问题,并提示细针穿刺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但切除标本未发现癌时全部取材的必要性。
KennichiKakudo教授详细介绍了年WHO第五版甲状腺肿瘤最新分类,对有包膜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起源的肿瘤最新诊断标准、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等进行分析,指出高级别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起源的癌包含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原低分化癌。
樊友本教授通过多例甲状腺手术案例,展示了我院高超的甲状腺手术。并提出甲状腺手术需基于影像学精准提示及准确的细胞学诊断。此外,强调了专科化、规范化及制定质控标准的重要性。
刘志艳教授主持第二时段内容。
唐峰教授对甲状腺肿瘤分子标记物及其应用作出了系统性介绍。他指出,在全球对于甲状腺肿瘤持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甲状腺癌的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三驾马车”的治疗方案,针对传统治疗不敏感及反复复发患者的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逐渐受临床重视。分子检测对于术前细针穿刺诊断、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复发风险分层预判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平波教授从TBSRTC系统的诞生及更新换代切入,详细介绍了评分系统中较有争议的三类结节AUS/FLUS,通过细胞核异型性评分、囊性变、微滤泡及FVPTC/NIFTP等细胞非典型性特征的讲授,强调规范AUS/FLUS诊断的重要性。
陶雯琪教授主持第三时段内容。
郭天南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的蛋白组学分析技术提升,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目前就蛋白组学技术应用于甲状腺肿瘤诊断已有大数据研究支持,但其中仍有很多诊断难点。通过大量蛋白组学数据分析,可进一步探索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用于分类不明确病例的鉴别诊断及相关靶向治疗疗效评估。
刘志艳教授由甲状腺胚胎的发生发展、解剖及组织学切入,形象地讲解了各种甲状腺炎性改变的病理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强调病理医师需熟知基础病理改变,才可更得心应手于各类病变的诊断。
第四时段由陈维香教授主持。
陈立波教授首先介绍了甲状腺癌临床分型及靶向治疗适应症,对于疾病预后较差的患者则需要除手术之外的进一步治疗,其中如何界定这些患者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就此,陈教授提出了通过基因分型预测RR-DTC的可能。随后,陈教授介绍了对于各种药物治疗RR-DTC的探索。并指出,未来无论多靶点或是单靶点治疗,都将有所突破,最终将走向为患者优选药物的新时代。
刘志艳教授通过甲状腺乳头状癌WHO分类的更迭,介绍了第四版WHO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更新并详细介绍各个亚型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同时强调了基因型和表型的对应,提出需
第五时段由*瑾教授主持。
李小秋教授强调组织形态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中十分重要。并通过生动的病例介绍了筛状桑葚型、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未分化/去分化/间变性甲状腺癌、甲状腺分泌性癌及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的镜下组织形态特征及遗传学特征。
朱雄增教授从乳头状癌细胞核的特点、包膜及血管侵犯两方面特征详细介绍了有包膜滤泡性生长方式的甲状腺肿瘤的鉴别。随后,朱教授详细介绍了包括恶性潜能未定分化好肿瘤、恶性潜能未定滤泡性肿瘤、浸润性有包膜滤泡变型乳头状癌、嗜酸细胞癌及玻璃样小梁状肿瘤等的免疫组化特征、分子特征及诊断要点。
应涛教授介绍了超声影像不仅在甲状腺癌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还可辅助设计甲状腺癌手术方案,应用于甲状腺癌患者的随访。应教授就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技术、超声引导下甲状腺消融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
第六时段由罗彦丽教授主持。
刘志艳教授先就前一天授课后提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对良恶性滤泡性肿瘤诊断要点的关键点,即包膜和脉管侵犯及细胞核异型性的判定,进行了深度解读。并通过表格清晰明确地总结了甲状腺腺瘤样结节和滤泡腺瘤的鉴别诊断要点,通过病例分享再次加深鉴别诊断要点的病理实践。
董磊教授由甲状腺肿瘤中常见的信号通路切入,详细讲解了NGS检测在甲状腺细针穿刺中细胞学诊断的应用并对各项检测项目进行了细致的解说,提出标准化NGS报告的必要性。
第七时段,刘志艳教授对甲状腺炎症性病变进行了介绍,并对易误诊、漏诊的炎症性疾病进行了详细讲解,强调反应性滤泡上皮细胞核具有不同程度异型性,须避免过诊为乳头状癌。
医院的张明教授首先分享了一例病史完善的甲状腺梭形细胞病变,患者免疫表型不特异,须NGS检测除外肿瘤之可能性、并提供鉴别诊断依据。
中国医院王健教授则分享了一例“一株两生、并蒂双开”的BRAFVE突变性甲状腺病变,指出BRAFVE突变可发生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也可见于Langhans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诊断需综合分析两者的形态学特点,避免漏诊。
医院的苏鹏教授分享了一例罕见甲状腺原发性骨肉瘤。该病例在细胞学及组织病理诊断上均具有一定的挑战,需仔细判读细胞、组织异型性,鉴别诊断要点,对于甲状腺内罕见肿瘤,需首先除外转移之可能。
大会最后时段由周隽教授主持。
夏琴教授汇报一例少见多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筛状-桑葚样亚型,NGS检测结果证实患者存在APC基因胚系及体系突变。虽然目前在患者及其父母的胃肠镜检查中未见明显病变,但因筛状桑葚型PTC可早于消化道症状出现,需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
郑珂教授分享一例少见NTRK重排(ETV6-NTRK3)阳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析其形态学特征。并针对该类型PTC进行系列研究,指出,pan-TRK免疫组织化学抗体效果欠佳,对其进行分级并结合BRAFVE基因检测结果,有助于提高筛查NTRK重排PTC的准确性。
甘咏莉教授分享一例组织形态多样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去分化的病例,部分区域具有典型PTC细胞核特征、乳头、滤泡结构,应考虑分化型甲状腺癌伴去分化成分。
李厚强教授分享了一例NTRK重排阳性PTC诊断的思路和体会,重点介绍了NTRK基因重排介导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并对已报道的NTRK3重排PTC临床特点、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点等进行了系统性回顾。
闭幕式上,由大会主席刘志艳教授作总结陈词,对各位专家的到场及精彩授课以及线上病理同仁们的热情参与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次会议学术交流形式多样,涉及学科广,展现了多学科授课的魅力,备受参会者欢迎。与会者不仅对甲状腺疾病进行了系统性学习,更拓宽了对甲状腺疾病的认识,为相关疾病的病理诊断提供思路。本次学术盛宴为全国甲状腺患者的准确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