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检查手段的增多,灵敏度的提高,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加及其他的各种因素,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了困扰与担忧。
(年国内癌症统计数据)
虽然甲状腺癌是恶性肿瘤的一种,但相对于常见的肺癌、肝癌、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甲状腺癌的预后是最好的,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因此是非常乐观的。而规范、合理的诊疗才是高生存率和低复发率的保障。
甲状腺癌确诊后,手术是必需的,通过手术进行肿瘤的切除可以清除病灶,但对于不能明确是否存在非肉眼可观察的病灶或存在转移、侵犯风险的,此时就需甲状腺全切+颈部淋巴结清扫从而降低复发或转移风险。然而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术中发现淋巴结转移较多,或全切并不能确保是否存在细胞级的肿瘤残留时,后续的碘-治疗就可以进一步的降低这种风险与顾虑,甚至对于存在肺转移等情况也能得到很好地治疗与控制。因此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手段——手术+碘治疗+TSH抑制治疗是密不可分的。
而影响碘-治疗的因素很多,比如治疗前是否低碘饮食,术后局部切口恢复情况如何等等,但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为正常残留甲状腺(“残甲”)的多少。虽然残留甲状腺的多少是否影响碘-治疗在不同学者研究中有所争议,但大部分学者观点是认为有影响的。不论学者的观点如何,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为何能用碘-治疗和碘-的一些特点,就有了更明确地判断了。
碘-是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其β-(贝塔)射线对局部组织产生生物效应(相当于局部精准放疗)。而甲状腺是碘的主要代谢器官,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摄碘功能相似,但又相对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正因如此才能使用碘-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而对于未分化、失分化甲状腺癌或甲状腺髓样癌是不主张的。
那么当正常甲状腺组织残留较多的时候,会出现1.大部分的碘-被残留甲状腺摄取,2.分化型的甲状腺癌组织或转移病灶摄取会相对进一步减少。由此在碘-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时,“残甲”过多,碘-摄取过多,导致局部接受的辐射量较大,引起患者局部的反应和不适感增加;其次,转移病灶或癌组织本身摄取功能低于正常组织,由此会进一步的摄取碘-减少。好比种树一样,若是一块地同时种一棵大树和一棵小树,若不把大树移走,小树是难以获得养料的。因此若是存在一些细胞级的肿瘤残留或是转移时,这些病灶很难摄取足够的碘-药物,导致既不能准确评估转移情况,也不能对转移灶进行有效的照射治疗,从而导致需要多次治疗,反而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成本和多次治疗后产生的失分化或难治性的风险可能。
(图片摘自中华核医学分会)
由此可见,正常残留甲状腺越少,多次治疗、局部不良反应、失分化或难治性等相关发生风险越低,便于更准确评估和治疗转移病灶,患者才有可能低成本最大获益。当然在过度追求正常残留甲状腺少的情况,增加了外科的难度和手术风险,对患者也是不利的,因此在甲状腺癌治疗时,需要进行合理的权衡,外科与核医学科共同的评估,才能使患者达到最大的获益。
(本文内容为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与联系删除)
医仁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