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癌症中心主办的《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Center》(简称:JNCC)刊登了赫捷院士的最新文章《年中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统计》。
这篇基于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权威数据发表的研究,详尽阐释了年国内癌症发病和死亡情况,并首次发现中国癌症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那么,年与年的数据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带您详细了解。
文章数据概要
*注: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一般滞后三年,本次报告数据为年所登记的资料。
取样更全面,覆盖全国人口近1/3
与年相比,年癌症数据新增统计监测点个,高质量监测点新增个,合计个高质量监测点。
癌症数据取样覆盖3.81亿人口,约等于当年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每分钟有8人患癌,肺癌仍是“第一杀手”
相较年,年新增癌症有上升↑
国内新增癌症病例约.4万例,约等于每分钟就有8人患癌。其中,发病前五位的癌种分别是: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占癌症新发病例总数的57.4%。与年数据相比,乳腺癌的发病率有所减缓,从第二掉落至第五位,但结直肠癌从第四攀升至第二,肝癌从第五升至第四。
年因癌症死亡的有.35万例,其中死亡率排前五位的癌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与年相比,除了食管癌与结直肠癌排位发生互换,其他癌种排位则没有变化。
且肺癌仍为我国癌症死亡的第一“杀手”,仅年就有超80万人被确诊为肺癌,66万人死于肺癌。(关于如何预防肺癌,您可以点击链接查看详细文章:精华总结!预防肺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癌症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
既往的数据统计研究,都曾反映年龄与癌症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从最近年的数据结果显示,癌症发病率也与年龄持正比增长关系:
在男性和女性中,癌症新发数量在60-79岁年龄组为最多,并在80-84岁达到峰值,癌症死亡率在85岁以上老年群体达到峰值。
不同年龄性别,癌症发病率各有差异
针对一些特定年龄组的人群,通过男女性别的不同分类,新发癌症的数据比又有新的变化:
0-19岁以及60岁以上的男性癌症发病率高于女性。
15-59岁之间的女性癌症发病率高于男性。
不过,任意年龄阶段内,男性的死亡人数均高于女性。
“传统病”下降,癌症趋同西方化
无论是年,还是最近的年数据,我们会发现,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增长,一些传统高发癌症(例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的发病率开始降低。
取而代之的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特有的癌症类型,例如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有明显增加。
男女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1.2%
从年~年,该研究首次发现:我国男女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每年显著下降1.2%。
其中,男性死亡率年均下降主要体现在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等癌种的死亡率下降。
同时,女性患者食管癌、胃癌、肝癌和肺癌死亡率也均呈现下降形势。
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的下降离不开国家对癌症防治卫生*策的引导与支持,更离不开国民防癌控癌意识的觉醒。
不过,该研究发现还有这四种癌症(男性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胰腺癌和甲状腺癌)的发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中心建议相关癌种高危人群保持定期筛查习惯,早“防”胜过晚“治”。
01
男性前列腺癌
目前权威机构推荐,筛查前列腺癌较为有力的手段是做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
一般建议50岁以上男性可每年进行一次血液PSA检查,若存在家族史病例,请提前至45岁开始做筛查,并尽量保持一年一次的检查频率。
高危人群特征
?直系亲属中有人罹患过前列腺癌
?年龄超过65岁以上的男性群体
?生活方式及饮食不健康的人群
?身体过于肥胖的人群
02
女性乳腺癌
20至40岁之间的女性群体,推荐每1~3年做一次乳腺彩超检查,40岁以上女性群体可每年检查一次临床乳腺检查或钼靶筛查。
而25岁以上的乳腺癌高危人群,一般建议您每年一次乳腺钼靶筛查。
高危人群特征
?月经因素:月经初潮年龄较早或者停经比较晚
?遗传因素:乳腺癌遗传倾向者,比如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BRCA基因突变检测阳性)
?家族因素:乳腺癌家族病史者,如果母亲在绝经前患上乳腺癌,那女儿的乳腺癌发病风险大约比常人高2~3倍
?生育因素:晚生育者(≥30岁初产);未哺乳者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患者
?既往行胸部放疗者
03
胰腺癌
胰腺癌因恶化性高、愈后效果差,又被称作“万癌之王”。
针对高危群体,建议40岁以上者进行多种肿瘤标志物筛查(如CA19-9)及上腹部胰腺薄层CT/MRI增强。50岁以上高危群体,必要可进行EUS-FNA活检,及早筛查可疑病灶。
高危人群特征
?长期吸烟酗酒人群
?肥胖不爱运动者
?糖代谢异常、新发糖尿病患者
?有家族性胰腺癌,遗传影响群体
?长期摄入高甜、高脂肪、高肉类、熏制肉类食物
?幽门螺杆菌感染群体
04
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高危人群做癌症筛查建议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可选安全、无创的颈部超声检查,若发现“微小肿瘤”,则必要时需接受细针穿刺,并保持每3-6个月一次的复检。
高危人群特征
?甲状腺瘤、甲状腺疾病史患者
?有甲状腺结节、且不明原因声音沙哑的群体
?精神抑郁、长期压力大熬夜、脾气暴躁者
?有直系亲属患甲状腺癌
?头颈部接触过放射性辐射的群体
???
小结
?因个人患癌风险不同,筛查的频率及检查方式也会有所差异。请依据您的实际情况考虑,本文仅为大家提供相关建议参考,不具备普适性。
?早筛查早防范,是癌症防控目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若您有指定相关筛查计划,可根据医生专业提示建议操作,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癌症筛查建议。
感谢本期审稿专家
章英剑
影像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曾任医院、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博导,上海分子影像探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核医学分会PET与分子影像专业学组副组长、肿瘤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肿瘤影像杂志副主编等职。目前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肿瘤影像杂志编委。主持多项临床研究并获得国家注册,掌握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多项新技术,完成上海市科委课题3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参加的科研工作获得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三等奖,合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擅长:
不明来源转移性肿瘤诊断、骨转移性肿瘤鉴别诊断、甲状腺肿瘤术后处理。
预约方式:
拨打电话-咨询预约
参考文献ZhengRS,ZhangSW,ZengHM,WangSM,SunKX,ChenR,LiL,WeiWQ,HeJ.CancerincidenceandmortalityinChina,[J].JNCC,,2(1):1-9.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