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I全身扫描(I-WBS)及18F-FDG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转移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27例DTC术后需行I初治或复治的患者,检测其I治疗前1d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在I治疗后3~5d进行I-WBS。根据Tg与I-WBS阴性或阳性的情况,将患者分成4种类型:I型:Tg(+),I-WBS(-);II型:Tg(+),I-WBS(+);III型:Tg(-),I-WBS(+);IV型:Tg(-),I-WBS(-)。在I-WBS后1周内行18F-FDGPET/CT。以术后组织病理学或至少6个月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为诊断病灶性质标准。分析I-WBS及18F-FDGPET/CT对DTC术后患者转移的检出情况。结果检查后发现有22例52处病灶发生了转移。I-WBS检出其中的8例(36.4%)24处(46.2%)转移灶,与18F-FDGPET/CT检出的15例(68.2%)35处(67.3%)转移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4.74,P0.05)。I型13例(.0%)、II型5例(.0%)、III型3例(.0%)、IV型1例(16.7%)发生了转移。I型18F-FDGPET/CT的转移检出率(.0%)与II型(20.0%)、III型(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V型(.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13例I型和1例IV型转移患者调整了治疗方案。结论 I-WBS和18F-FDGPET/CT在DTC术后患者转移灶探测及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性,特别是18F-FDGPET/CT在Tg(+)、I-WBS(-)患者转移灶检出上更具有优势,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肿瘤转移;碘放射性同位素;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氟脱氧葡萄糖F1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